【 News586/記者黃秀卿報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推出期間限定特展《丹尼索瓦人到臺灣》,帶觀眾一探澎湖水道海底塵封已久的古老人類之謎!展覽公開展示科博館珍貴館藏「澎湖原人」真品化石,此標本日前經研究證實,屬於丹尼索瓦人的下顎骨,受到國際學界關注。展場還首度呈現亞洲第一件以科學為本、結合藝術詮釋打造的「丹尼索瓦人模型」,即日起於第一微型特展室亮相,展出至7月20日,歡迎來一睹風采,親眼見證這件跨越十餘萬年的人類演化證據。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黃文山表示,這項突破性研究不僅重寫人類演化的地圖,更讓臺灣在國際古生物研究領域發光發熱。這次特展以跨國團隊耗時多年、今年4月躍上國際期刊《Science》的研究為核心,結合標本展示與視覺詮釋,鋪陳研究歷程與背景脈絡,期盼科博館團隊持續累積研究能量,持續為學術與大眾之間搭起橋梁。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家維指出,期盼學界盡快啟動一項跨國整合型研究計畫,重建末次冰期丹尼索瓦人眼中的臺灣樣貌。他提議結合科博館庫房的海溝動物化石、民間珍貴蒐藏與台日歐古生物學者研究能量 ,帶來更全面的研究成果與展覽, 他表示願意全力支持這樣深具意義的計畫,也鼓勵各界共同關注。
策展人、科博館地質學組研究員張鈞翔分享,「丹尼索瓦人模型」由館內地質學組技術員游書桓精心塑造,耗時1個多月,創作過程以科學研究為基礎,融合雕塑藝術,生動呈現這位史前人類的體貌特徵。根據現有的右下顎骨及科學考據,這名丹尼索瓦人為年輕男性,下顎骨寬大粗壯,臼齒體積大,嘴部結構厚實強健,擁有發達的咀嚼肌與斜方肌。
張鈞翔補充,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的研究,花費了10多年的時間,結合多位國內外的學者共同合作,最終透過古蛋白質分析確認其為男性的丹尼索瓦人。這項研究雖然無法取得化石DNA,卻能透過骨骼與牙齒殘存的古蛋白質分析,為古人類的演化支系添上一筆重要紀錄,極具學術意義,同時也凸顯了臺灣古生物的重要性。
《丹尼索瓦人到臺灣》特展以「來自海底的化石瑰寶」、「從澎湖1號說起」、「揭露丹尼索瓦人的證據」、「古蛋白質的新工具」4個面向串起橫跨10年的研究故事,展場一隅還有澎湖水道漁船打撈模擬場景,還原化石經過底拖網作業從海底重見天日的過程,搭配由生物學組洪和田編製的傳統漁網及漁船底拖影像實錄,引領觀眾感受撈出化石的驚奇時刻。
策展團隊特別展出同樣從澎湖水道打撈上岸的鹿角與象牙化石,化石表面可見明顯的人為砍痕,顯示當時的澎湖原人(丹尼索瓦人)與當時相伴相生的動物群已有密切互動,這些痕跡可能來自偶發的狩獵行為,也可能反映出人們當時已具備利用動物資源的知識與技術。研究團隊正持續透過這些珍貴材料,逐步解開丹尼索瓦人到臺灣的生態環境適應與演化之謎。
特展開幕式當日,科博館特別邀請《Science》研究發表人齊聚一堂,當日下午將輪番帶來4場專題演講,包括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張鈞翔、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政修、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海部陽介與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研究員蔦谷匠主講,現場分享他們多年來的研究歷程與發現背後的科學脈絡。圖/業者提供
延伸閱讀:【焦點傳媒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