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夏學理教授(前臺師大發言人/所長)
馬來西亞孝恩集團於2017年慶祝成立30週年時,接受了我的建議,在6月23日以《家門從來不上鎖》為題,溫馨呈獻了一場焦點對話。那天的活動吸引了滿場聽眾,三位主講人的前後發言,像是一波波和緩接力的潮汐,輕柔地漫過每個人的心頭。
分享時,我從親子間的奇妙情感軌跡談起:「父母對於孩子從自己的身體衍化出來的感受,必定是深刻的,但在親密程度方面,卻遺憾地好似與日遞減。兒時與父母的擁抱很常見,但到了年紀漸長時,擁抱卻出現了距離」;「多麼希望,三十年、四十年後的他們,依然會記得兒時被父母擁抱的溫暖。當年的那顆愛的種子,有無開枝散葉?」;最後我說:「家門的鎖與不鎖,和心門的開或關是一體兩面 – 當我們在生活裡築起層層壁壘,鎖上的那道門,不僅對親情無益,也阻擋了雙方或多方的可能和解機會。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一起選擇諒解和祝福家人,揮別那些過往的不愉快」。
分享在綿長的掌聲中結束,在走出會場準備接續另一行程時,一位女聽眾走到我的面前說:「我無法原諒傷害我的家人,為什麽要原諒?又有什麽理由原諒?」她的語調及神情,在與周遭的鼎沸人聲相較下,顯得偏冷、落寞,可以體會她心裡的怨氣與委屈,惟由於受限於行程時間,我只能簡短回問:「是過去的事?還是正在發生?」,她說:「過去」。我於是緩緩地說:「您有否讀過《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我的領悟及親身經歷告訴我:選擇原諒,最大的益處,是讓自己的心靈重獲自由」。
八年過去,世界各地紛傳出不少人倫悲劇,親族間的痛與恨,那些被「家人」二字溫柔包紮的傷口,好似比牧羊少年走過的烈日沙漠還更加灼人。但在想起當年那位女聽眾追問我:「為何要原諒?」的同時,我也記得聖嚴法師的「面對、接受、處理、放下」,以及基督教義的核心 -「原諒」- 要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以弗所書4:32) 。
深深祈願,世間所有的「親族」受害者,都能在心靈上重獲自由。或許某一天,當您讀著牧羊少年穿越撒哈拉沙漠,看他與風對話,與星辰共鳴,最終領悟:「原諒不是妥協,而是接納生命的不完美;放下仇恨,才能讓心門重新透進光來」,從而也能自傷痛解脫、讓傷口癒合,明白我們與家人之間的羈絆,或許永遠存在著裂痕,但那些裂痕,不正也是「光」可以透進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