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傳媒宜蘭新聞)【記者陳俊傑/宜蘭報導】八年耕耘,「林燈文學獎」吸引熱愛書寫的國小、國中與高中職學生參與,徵件類型涵蓋童詩、新詩、小品文、極短篇及封面封底設計,形式日益多元,也讓創作擁有更多可能。
今年共計收到459件作品,歷屆總數突破2,300件,展現學子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每年出版的得獎作品集《員山吟望》,也已成為地方文學教育的重要成果,並於「蘭燈空間」提供閱覽與販售,將創作精神延伸至日常閱讀之中。
文學獎召集人吳茂松老師表示,「文學創作不只是書寫,更是一種『溫柔而深刻』的學習歷程,孩子們在創作中練習觀察與感受,透過文字回望家鄉、描繪情感,也學會理解他人與世界,而這正是文學教育最深刻的價值。」
極短篇崛起與AI時代交錯,文學創作更需回歸真實,值得關注的是,高中職組的極短篇作品逐年倍增,顯示簡短有力、餘韻猶存的文字風格,已逐漸成為主流創作趨勢。吳茂松老師指出,「極短篇雖有限字數,卻深受年輕創作者喜愛,這可能也受到Reels、Shorts等短影音文化的影響,讓他們在文學創作的表達形式上也有一些新的傾向,我認為這不只是吸引力,更是一種值得觀察的趨勢。」
不過,他雖然樂見學生勇於嘗試這種高度濃縮的文體、展現豐富創意,但同時也以「謹慎的樂觀」看待這股潮流,以及AI帶來的潛在影響,隨著AI寫作工具愈趨普及,有些作品看起來新穎,卻缺乏真實的情感與內在連結,因此評審過程中,我們會特別強調「真實感」與「內在邏輯」,期盼學生能從生活經驗出發,即便創作的是虛構故事,也能融入真切的情感投射與現實的觸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