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傳媒大台北新聞)【記者曾平/台北報導】中華民國比較病理學會9日舉辦學術研討會,探討「呼吸系統及肺部相關疾病之病理病例討論」,會中邀請博士級西醫及獸醫病理專科醫師,主講非小細胞肺癌的癌症免疫治療及家禽呼吸道病毒感染與實驗室模型之建立等主題,其他議題還包括人畜肺臟及呼吸道系統相關疾病案例分享,比較人類病理學與動物獸醫病理學研討會等。
▲蔡文銓教授(左)演講後接受張俊梁理事長頒贈感謝獎座。
(圖/中華民國比較病理學會提供)
中華民國比較病理學會(Chinese Society of Comparative Pathology, CSCP) 昨(9)日在國立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獸醫三館地下一樓會議室舉辦第88次學術研討會,理事長張俊梁感謝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暨台灣大學分子暨比較病理生物學研究所鄭謙仁教授同意提供臺大獸醫三館會議室之研討會優質場地,學會秘書長張晏禎博士致力於安排並提供本會期學術研討會之相關資訊。
張俊梁指出當前季節流感病毒來襲之趨勢、黴漿菌感染與可能有境外移入相關引起呼吸道症狀日益增加,呼籲並提醒國人多加防範且經醫師評估適合施打流感疫苗之族群,應盡快施打疫苗防疫保護自己,也降低受感染及併發重症之風險。 張俊梁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布111年國人十大死因之統計結果仍以為惡性腫瘤(癌症)居首,而於癌症中之十大癌症死亡率仍以氣管、支氣管和肺癌佔第一位。
▲陳慧文教授(左)演講後接受張俊梁理事長頒贈感謝獎座。
(圖/中華民國比較病理學會提供)
研討會特別邀請三軍總醫院病理部外科病理科主任蔡文銓教授主講題目是【非小細胞肺癌的癌症免疫治療和PD-L1 檢查點通路(checkpoint pathway)】,程序性或計劃性死亡-1 (Programmed death-1) 簡稱PD-1,程序性死亡配體 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透過演講中指出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治療指引,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病患,大多無法進行根除性手術,僅能使用腫瘤抑制藥物進行治療,尚未有標靶治療藥物研發的年代,多半只能選用副作用極大的化學治療藥物與附加性的放射治療,不僅藥物毒性極高,對於腫瘤的抑制效果卻因人而異,近20 年間,標靶治療在肺部非小細胞癌的治療已有長足的進步。
於2018 年所發表的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得主本庶佑教授,發現PD1/PD-L1免疫治療在腫瘤醫學之應用,精準醫療已躍升癌症治療的主角,然而,無論是基因標靶或是免疫治療,上述癌症因子在腫瘤細胞之表現都將扮演成功與否的重要議題。
▲王慶蓉(左)、蕭慧萍 (中) 獸醫師接受學會黃威翔理事 (右) 頒贈學會之感謝狀。
(圖/中華民國比較病理學會提供)
蔡教授更明白解釋目前已知執行PD-1/PD-L1的檢測種類繁多,其中最常用的檢測方式就是切取腫瘤組織利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簡稱IHC)。針對晚期肺癌的病患,大多伴隨著嚴重的臨床症狀,取得腫瘤組織切片已屬不易,經過必要的檢體處理與初步診斷後,往往已消耗掉部分的組織,面臨PD-L1 IHC 檢測時,腫瘤細胞經常呈現不足的情形,患者必須接受再次切片的風險或是放棄免疫治療的機會。不僅減低患者的治療效果,也延誤採用更有效的治療方案。因此蔡主任呼籲建立應規範更精準的病理檢測平台,可利用少量的腫瘤細胞型態,推測整個腫瘤表現PD-L1 的機會與程度,提供臨床醫師精準而快速的檢測報告,而能達到精準醫療與個人化癌症治療成效與否之參考評估,相信是解決目前非小細胞肺癌病人治療上所面臨之困境。
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學系教授暨臺大實驗動物資源中心主任陳慧文教授演講專題是【家禽呼吸道病毒感染與實驗室模型】,於演講主題中討論雞家禽由病毒引起的常見呼吸道問題,以及科學家如何在實驗室中建立雞動物模式以更好地闡釋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