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英薇/屏東報導】 48歲的陳小姐,因常吃了就吐甚至連喝水也不順,近二年體重已暴瘦50公斤,因為也常會合併胸口悶痛灼熱,也誤以為是胃食道逆流吃藥緩解,但總無法改善一吃就吐的狀況。日前至屏東醫肝膽胰腸胃內科門診求診,醫師安排進行胃鏡檢查時,發現有許多食物殘渣及液體堆積在食道,經過賁門也相對緊繃,後續進行食道攝影,發現下食道肌肉持續收縮,造成食道和胃交界處呈現鳥嘴狀且顯影劑幾乎無法通過。經排除縱膈腔內腫瘤壓迫造成之狹窄,確認是「食道弛緩不能症」後,在與病患討論治療方式後,同意接受新型內視鏡無創治療,病患於去(113)年11月底接受經口內視鏡食道環狀肌切開術治療,治療過程順利,經門診追蹤2個月,目前恢復狀況良好,體重也漸漸回升,病患表示已經好久沒有這樣正常且好好吃東西的感覺了!屏東醫院肝膽胰腸胃內科陳震勳主任醫師說,「食道弛緩不能症」為下食道括約肌運動神經元發生病變,無法釋放神經傳導物質,以致使括約肌無法舒張放鬆並導致食道肌肉收縮異常,目前比較有被證實的原因為病毒感染或一些自體免疫問題導致,但大多數還是不明原因造成的。發生的概率約為每10萬人口有8-10人,因為食道收縮異常跟括約肌無法放鬆,食物跟液體常常會滯留於食道,以致患者常常會有胸悶及嘔吐的不舒服,經年累月, 就會導致患者體重下降、電解質失衡、甚至會因嘔吐或食物逆流造成吸入性肺炎之風險。